一、乙肝病毒 感染的轉(zhuǎn)歸
急性乙肝病毒感染,在不同的年齡可有不同的轉(zhuǎn)歸,如 PPT2 圖所示,嬰兒期感染 85%~ 95 % 的患者轉(zhuǎn)為慢性;而 成年期感染由于感染者凝血功能的健全,絕大多數(shù)可以痊愈,但仍有 5%~10 % 的患者轉(zhuǎn)為慢性。
慢性乙肝病毒感染,可出現(xiàn)或轉(zhuǎn)為慢性 乙型 肝炎。慢性 乙型 肝炎 出現(xiàn)肝硬化 5 年發(fā)生率約為 12%~25 % ,其中發(fā)生肝細胞癌和肝功能失代償?shù)?5 年發(fā)生率分別是 5%~15 % 和 20%~23% 。
二、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
分為免疫耐受期、免疫清除期、非活動或低復制期以及再活動。
(一)免疫耐受期:是指肝功能正常, HBV-DNA 陽性, HBeAg 陽性,肝穿刺活檢示肝組織無明顯異常。
(二)免疫清除期:可表現(xiàn)為轉(zhuǎn)氨酶升高,病毒載量下降, e 抗原 HBeAg 轉(zhuǎn)陰及出現(xiàn) e 抗體抗 -HBe ,肝活檢可見肝組織有壞死炎癥表現(xiàn)。該期也稱為活動性慢性乙型肝炎。
(三)非活動或低復制期:轉(zhuǎn)氨酶恢復正常, HBV-DNA 陽性,但病毒載量比免疫耐受期低, e 抗原 HBeAg 呈陰性, e 抗體抗 - HBe 呈陽性,臨床上稱為“小三陽”,肝活檢示肝組織無明顯異常。
(四)再活動:轉(zhuǎn)氨酶升高, HBV-DNA 升高,以及 e 抗原、 e 抗體均出現(xiàn)變化,肝組織表現(xiàn)為壞死炎癥。無論是免疫清除期還是再活動期都表現(xiàn)為肝臟的炎癥壞死,都可發(fā)展為活動性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。
三、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診斷
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中對慢性乙肝的臨床診斷包括:有乙型肝炎或表面抗原 HBsAg 陽性史超過 6 個月,現(xiàn) HBsAg 和(或) HBV-DNA 仍為陽性者,可診斷為慢性 HBV 感染。根據(jù) HBV 感染者的血清學、病毒學、生化學試驗及其他臨床和輔助檢查結(jié)果,可以將慢性 HBV 感染分為:慢性乙型肝炎、乙型肝炎肝硬化、攜帶者、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。
(一) 慢性乙型肝炎
慢性乙型肝炎根據(jù) HBeAg 是否陽性分為兩類:
1. HBeAg 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:是指 HBsAg 、 HBeAg 和 HBV-DNA 均陽性,抗 -HBe 陰性,血清 ALT 持續(xù)或反復升高,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。
2. HBeAg 陰性 的慢性乙型肝炎: HBsAg 、 HBV-DNA 陽性, HBeAg 持續(xù)陰性,抗 -HBe 陽性或陰性,血清 ALT 持續(xù)或反復異常,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。
如 PPT6 圖所示為亞洲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 HBeAg 陰性者所占比例:日本 19% ,印度 16% ,中國大陸 21% ,中國臺灣 20% ,中國香港 11% 。研究表明在亞洲平均 50% 的 HBeAg 陰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前 C 區(qū)突變,該類人群的主要表現(xiàn)是雖為“小三陽”( HBeAg 陰性,抗 -HBe 陽性),但 HBV-DNA 水平較高。
HBeAg 陰性 的慢性乙型肝炎,臨床上主要表現(xiàn)為以下幾個特點:①中度 / 重度 HBV 相關肝病(如慢性肝炎和肝硬化)比例較大;②與年齡相關:患者的年齡較大;③極少發(fā)生疾病自發(fā)或持續(xù)減輕;④何時停藥難以確定;⑤治療后復發(fā)率高,其治療結(jié)束時應答的持續(xù)時間短。
(二)乙型肝炎肝硬化
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發(fā)展的結(jié)果,肝組織學表現(xiàn)為彌漫性纖維化以及假小葉形成,兩者必須同時具備才能作出肝硬化的病理診斷。肝硬化又分為代償期肝硬化和失代償期肝硬化。
1. 代償期肝硬化:一般屬 Child-Pugh A 級??杀憩F(xiàn)為輕度的乏力、食欲減退或腹脹癥狀, ALT 和 AST 可異常,但尚無明顯的肝功能失代償表現(xiàn)??砂橛虚T靜脈高壓征,如脾功能亢進及輕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,但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、腹水和肝性腦病等并發(fā)癥。
2. 失代償期肝硬化:一般屬 Child-Pugh B 、 C 級。常發(fā)生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、腹水、肝性腦病等嚴重并發(fā)癥。多有明顯的肝功能失代償,如血清白蛋白< 35g/L ,膽紅素> 35 μ mol/L , ALT 和 AST 不同程度升高,凝血酶原活動度 (PTA) <60%
(三)攜帶者
根據(jù)是否能夠檢測到 HBV-DNA 以及 HBV-DNA 的水平,將攜帶者分為兩類:一類是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,一類是非活動性 HBsAg 攜帶者。
1. 慢性 HBV 攜帶者:血清 HBsAg 和 HBV-DNA 陽性, HBeAg 或抗 -HBe 陽性。但 1 年內(nèi)連續(xù)隨訪 3 次以上,血清 ALT 和 AST 均在正常范圍,肝組織學檢查一般無明顯異常。對血清 HBV-DNA 陽性的患者,應動員其做肝穿刺活檢,以便進一步確診和進行相應治療。
2. 非活動性 HBsAg 攜帶者:血清 HBsAg 陽性、 HBeAg 陰性、抗 -HBe 陽性或陰性, HBV-DNA 檢測不到 (PCR 法 ) 或低于最低檢測下限。 1 年內(nèi)連續(xù)隨訪 3 次以上, ALT 均在正常范圍。
(四)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
血清 HBsAg 陰性,但血清和(或)肝組織中 HBV-DNA 陽性,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(xiàn)。患者可伴有血清抗 -HBs 、抗 -HBe 和 ( 或 ) 抗 -HBc 陽性。大約有 20% 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 HBV-DNA 陽性外,其他的 HBV 血清學標志均為陰性。診斷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損傷。
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由于 S 基因的變異。常見的是 S 基因第 145 位密碼子甘氨酸被丙氨酸替代 , 它雖仍在復制 HBsAg ,但用目前酶聯(lián)免疫法的抗 -HBs 不能結(jié)合 , 呈陰性。可出現(xiàn)其他乙肝病毒指標 , 甚至抗 -HBs 也可陽性。主要鑒別點 HBV-DNA 復制水平仍較高 , ALT/AST 升高。 HBsAg 陰性變異株的流行率約為 1.9%-3.4% ,致使診斷困難 , 延誤合理的治療。
附:免疫耐受
HBV 在母嬰傳播和幼年感染時 , 常引起人體免疫系統(tǒng)對 HBV 的免疫耐受或部分耐受 , 不易激活機體對 HBV 的特異性免疫反應。估計現(xiàn)有的 HBV 感染者中約 40% 左右屬免疫耐受型 , 此類患者成年以后逐漸進入免疫清除期,病程遷延。目前尚缺乏增強機體抗 HBV 特異免疫力的有效方法,抗病毒治療效果差,也是慢乙肝治療的難點。
四、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
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確定了對乙肝的總體治療目標:① 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或消除 HBV ;②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及肝纖維化;③延緩和阻止疾病進展;④減少和防止肝臟失代償、肝硬化、肝細胞癌( HCC )及其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;⑤改善生活質(zhì)量和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。
《指南》也確定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替代指標,包括:① ALT 正常化;② HBeAg 消失、出現(xiàn)血清學轉(zhuǎn)換;③ HBV-DNA 病毒載量的下降;④肝組織學炎癥、纖維化半定量計分系統(tǒng),確定組織學炎癥纖維化減輕;⑤ HBsAg 消失,特別是 HBsAg 血清學轉(zhuǎn)換。 這些指標反映乙肝治療的效果
(一)抗病毒治療
抗病毒是對整個病因的治療?!吨改稀分写_定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流程:慢性乙型肝炎代償期肝病需區(qū)分 HBeAg 陰性還是陽性,如 HBeAg 陽性,① ALT ≥正常值上限的 2 倍, HBV-DNA ≥ 1 × 105 拷貝 /ml ,可以進行抗病毒治療,選用核苷類藥物及干擾素;②如患者 ALT ≦ 2 倍正常值上限,應當密切觀察,如果 ALT 升高,或肝活檢有中 / 重度炎癥,可以考慮抗病毒治療,抗病毒治療也可根據(jù)患者的具體病情以及患者的意愿,選擇核苷類藥物或干擾素。
HBeAg 陰性的慢乙肝,①轉(zhuǎn)氨酶 ALT ≥正常值上限的 2 倍, HBV-DNA ≥ 1 × 104 拷貝 /ml ,應行抗病毒治療;②如 ALT ≦正常值上限的 2 倍,密切觀察,如 ALT 升高,或肝活檢有中 / 重度炎癥,可考慮抗病毒治療,抗病毒治療同樣可根據(jù)患者的病情及患者的意愿選擇核苷類的藥物或者是干擾素。
如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償期肝病,或特殊人群包括肝移植、免疫抑制劑患者,應該應用核苷類藥物,包括恩替卡韋、阿德福韋、拉米夫定、替比夫定或替諾福韋等等,以及其他已經(jīng)批準的對拉米夫定耐藥有效的核苷(酸)類似物。
乙肝抗病毒治療時機應選擇在免疫清除期或再活動期。免疫清除期即患者 ALT 升高,有肝組織壞死炎癥表現(xiàn),以及由 非活動或低復制期進入到再活動期時,予以抗病毒治療。因此臨床上應關注轉(zhuǎn)氨酶,轉(zhuǎn)氨酶升高為抗病毒治療的理想時機,如轉(zhuǎn)氨酶未見升高則抗病毒治療效果不理想。
(二)治療的主要替代指標
替代指標主要是 HBeAg 血清轉(zhuǎn)換, HBeAg 血清轉(zhuǎn)換即“大三陽”變?yōu)椤靶∪枴?。在治療過程中,隨著 HBV-DNA 的陰轉(zhuǎn), HBeAg 轉(zhuǎn)陰,抗 -HBe 出現(xiàn),稱為 HBeAg 血清轉(zhuǎn)換,可有效地減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發(fā)生率。
如 PPT19 圖所示, HBeAg 陽性患者在肝癌發(fā)生率明顯高于 HBsAg 陽性 HBeAg 陰性患者。
PPT20 顯示的是一項臺灣的隊列研究,經(jīng)過 13 年的隨訪發(fā)現(xiàn) HBV-DNA 的水平和肝硬化的發(fā)生密切相關,患者肝硬化的比例隨著 HBV-DNA 水平升高而逐漸升高。同時發(fā)現(xiàn) HBV-DNA 的水平不僅影響肝硬化的發(fā)生率,與肝癌的發(fā)生、肝細胞癌的病死率也密切相關。如 PPT21 、 22 圖所示,發(fā)生 肝癌的相對風險、 肝細胞癌的病死率 與 HBV-DNA 的水平成正比。
基于以上研究,我們提出 持續(xù)抑制病毒復制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關鍵,持續(xù)抑制乙肝病毒復制可以使 HBV-DNA 陰轉(zhuǎn)、 HBeAg 血清轉(zhuǎn)換,從而減少肝硬化、肝癌的發(fā)生,提高患者生活質(zhì)量和存活率。
(三) 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藥物類型及療效
1. 藥物類型
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主要是核苷(酸)類似物,有 拉米夫定、阿德福韋酯、恩替卡韋、替比夫定、 替諾福韋等等; 另外還有干擾素。干擾素分兩類: 普通干擾素和聚乙二醇 - 干擾素 (PEG-IFN) ,后者稱為長效干擾素 。
2. 治療周期
大量研究表明需要長期抗病毒治療 。 《指南》確定 HBeAg 陽性慢乙肝患者的治療終點為血清 HBV-DNA 轉(zhuǎn)陰, ALT 復常, HBeAg 血清轉(zhuǎn)換; HBeAg 陰性慢乙肝的治療終點難以確定,有學者提出以 HBsAg 的血清轉(zhuǎn)換作為治療終點,也有人認為可以把持續(xù)的血清 HBV-DNA 陰轉(zhuǎn)以及 ALT 復常作為治療終點。
如 PPT29 、 30 圖所示, 短期的抗病毒治療難以實現(xiàn)長期病毒抑制的目標。 80% 的 HBeAg 陽性患者需要長期的抗病毒治療,而 97%-98% 的 HBeAg 陰性患者更需要長期抗病毒治療。
五、病毒性肝炎的中醫(yī)治療
(一)急性肝炎
1. 急性黃疸型肝炎
( 1 )濕熱初襲,兼有表證:多見于發(fā)病初期,黃疸前期
治則:清熱解毒,利濕退黃
方藥: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甘露消毒丹化裁
( 2 )濕熱蘊結(jié),中焦郁阻:多見于黃疸前期及黃疸期
治則:清熱祛濕,潤暢樞機
方藥:茵陳胃苓湯、梔子柏皮湯加減。
2.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
肝膽濕熱,脾胃不和:多見于無黃疸或黃疸輕微、恢復期,病勢緩和
治則:清肝和胃,利濕化濁
方藥:茵陳胃苓湯加減
(二)慢性肝炎
1. 濕熱中阻證
主證:黃疸,胸脅脘悶,舌苔黃膩。
治則:清熱解毒利濕
方藥:茵陳蒿湯加清熱涼血解毒的藥物
2. 肝郁脾虛證
主證:脅肋脹痛,腹脹便溏,舌淡苔白,脈沉弦
治則:舒肝解郁,健脾益氣
方藥:逍遙散合參苓白術散加減。
3. 肝腎陰虛證
主證:頭暈目眩,腰膝酸軟,舌紅少津。
治則:養(yǎng)血柔肝,滋陰補腎
方藥:一貫煎、滋水清肝飲加減。
4. 瘀血阻絡證
主證:面色晦暗或見赤縷紅絲,肝脾腫大,質(zhì)地較硬。
治則:活血化瘀,散結(jié)通絡
方藥:血府逐瘀湯或隔下逐瘀湯、或鱉甲煎丸等加減。
5. 脾腎陽虛證
主證:畏寒肢冷,神疲脈弱。
治則:健脾益氣,溫腎扶陽
方藥:四君子湯合附子理中湯或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加減。
(三)淤膽型肝炎
中國中醫(yī)藥學會肝病委員會于 1991 年將淤膽型肝炎辨證為瘀熱痰阻證 (2002 年增補了寒濕瘀滯證,對于體質(zhì)虛寒的患者證型進行補充 ) 。認為濕熱之邪不解入于血分,阻滯血脈,逼迫膽液外溢,浸漬肌膚。
清代·程鐘齡曾說“去瘀生新而黃自退”,關幼波也強調(diào)“治黃先治血,血行黃易卻”,為淤膽型肝炎的治療提出了方向。
1. 瘀熱痰阻,熱重于濕:常見病之初起,黃疸迅速加深,色澤鮮明,發(fā)熱口渴,身癢,大便秘結(jié),色淺,舌苔黃膩,脈弦數(shù)。
治則:清熱利濕,通便化濁
方藥:茵陳蒿湯加減
2. 瘀熱阻絡,濕重于熱:發(fā)病已逾月或病起緩和,身熱不揚,口淡不渴,胸腹痞滿,可有便溏,舌苔厚膩微黃,脈濡數(shù)。
治則:利濕化濁,佐以清熱
方藥:茵陳五苓散加減
3. 濕熱瘀阻,血脈不暢:多見于淤膽時間較長或原有慢性肝炎病史,面色青黃,晦暗,右脅刺痛;舌青紫或舌下靜脈青紫怒張,脈細澀。治則:活血化瘀,舒肝理氣,利膽
方藥:膈下逐瘀湯加減
4. 寒濕瘀滯,氣質(zhì)受遏:多見于病程較長,或平素虛寒之體患病,身目色黃而晦暗,納少,腹脹,大便溏,神疲畏寒,舌淡,苔白膩,脈濡緩。
治則:溫中健脾,化濕利膽
方藥:茵陳術附湯加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