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的理學療法 - 概論
中國康復研究中心 李潔輝
一、概述
(一)呼吸系統(tǒng)構(gòu)成
鼻、咽、喉、氣管、支氣管、肺。
(二)呼吸運動
1 、吸氣:吸氣肌收縮,使胸廓擴大,肺膨脹,外部氣體流入。
2 、呼氣:吸氣肌放松,呼氣肌運動,肺縮小,氣體排出。
3 、腹式呼吸:橫膈膜運動—安靜呼吸占 3/4 。
4 、胸式呼吸:肋間肌運動。
(三)呼吸肌
1 、吸氣?。簷M膈膜、肋間外肌及輔助?。ㄐ匦〖 ⑿卮蠹?、鎖骨下肌、肋間內(nèi)肌、胸鎖乳突肌、斜角肌等)。
2 、呼吸?。豪唛g內(nèi)肌、胸橫肌、腹直肌、腹內(nèi)外斜肌、腹橫肌、菱形肌、下后鋸肌。
(四)換氣
預備吸氣量( IRV )、預備呼氣量( ERV )、最大吸氣量( IC )、機能殘氣量( FRC )、肺活量( VC )、努力肺活量( FVC )、全肺氣量( TLC )、努力性呼出曲線( FEV )、 1 秒量( FEV1.0=1 秒間的呼出量)、 1 秒率( FEV1.0 % ) = FEV1.0 /FEVX100 。
(五)評價
1 、換氣機能。
2 、 ROM 或伸展性:胸廓和肩胛帶的可動性。
3 、肌力:呼吸肌。
4 、耐力。
(六)呼吸訓練
基本體位:側(cè)臥位、仰臥位、坐位、立位。
分類:按部位分 1 )腹式呼吸:橫膈膜呼吸、腹壓呼吸、部分呼吸; 2 )胸式呼吸:上部胸式呼吸、下部胸式呼吸、部分呼吸。按目的分:運動的改善、強化肌力、活動度的擴大。
二、限制性呼吸障礙
(一)原因
1 、肺源性:慢性彌漫性間質(zhì)肺炎、肺結(jié)核、肺癌、肺水腫、肺切除。
2 、外部原因:胸廓(脊柱后彎、強制性脊柱炎、外傷),胸膜(胸水、胸膜肥厚、氣 胸、胸膜腫傷),橫膈膜(橫膈膜麻痹、妊辰、過度肥胖)。
(二)治療目標
1 、改善換氣運動,增加換氣量。
2 、恢復肺及胸廓的彈性。
3 、改善呼吸不全。
(三)訓練方法
1 、吸氣練習: 2-5 指掌側(cè)面放在上腹部不要觸及胸骨。
2 、呼氣訓練:拇指和其他指象夾注肋弓一樣輕放。
3 、吸氣、呼氣同時訓練。
4 、自己訓練法。
5 、上部胸式呼吸法、下部胸式呼吸法、呼吸抗阻運動訓練(吸氣)、呼吸抗阻運動訓練(呼氣)。
三、阻塞性呼吸障礙
(一)原因
各種原因引起的氣道堵塞,上氣道如異物、急性喉炎、喉頭痙攣、聲門水腫等,下氣道如慢性支氣管炎、慢性肺氣腫、支氣管哮喘等。
(二)治療目標
1 、減輕由于氣道閉塞造成的換氣量低下。
2 、減少氣道的阻力。
3 、改善呼吸不全。
四、肺氣腫
治療方法:呼氣—放松;深呼吸后放松反回基本位,記住這種感覺;從基本位開始呼氣達到預備呼氣量的 70~80% ,使全身肌肉放松。
五、支氣管哮喘
訓練方法:盡量減少上胸部和頭的肌緊張,進行下胸式或腹式縮唇呼吸。
六、慢性支氣管炎
氣道閉塞原因:由于炎癥反應過渡分泌物儲留;粘液腺肥厚→支氣管壁肥厚;呼氣時胸壁內(nèi)壓上升→氣道受壓訓練。